铜川耀州法院以司法之力,守护生态“绿”底色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19 09:31:23 阅读量:

在绿意盎然的耀州区,山峦与河流交织出一幅自然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背后,铜川耀州法院正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筑牢司法保护屏障。在全国生态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走进耀州区法院在生态环资案件审判中的故事,见证司法力量如何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巡回审判,敲响非法狩猎警钟

“我真的知道错了,当时就是一时糊涂,没想到打几只野味会触犯法律。”朱某站在法庭上,满脸懊悔。2023年6月,朱某在自家耕地设置猎套,捕获了4只“羊鹿子”,满心以为能为过年添些“野味”,却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已严重触犯法律。经鉴定,这些“羊鹿子”是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

无独有偶,2024年5月,李某在养蜂时发现附近有野生动物出没,便网购猎套捕获了一只果子狸,同样被林业执法人员查获。

耀州区法院环资审判团队深知,打击犯罪不是目的,预防才是关键。于是,他们将庭审现场搬到了辖区庙湾镇柳林村,开展环境资源案件“三审合一”巡回审判。挂起国徽,拉起横幅,简易的法庭在村子里显得格外庄严。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前来旁听,大家都想知道,非法狩猎到底要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庭审结束后,法官干警们结合案情,向群众讲解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一位旁听的村民感慨道:“以前真不知道打几只野生动物有这么严重的后果,以后可不敢再干了。”这次巡回审判,不仅让违法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更像一场生动的法治课,提升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土地修复,守护耕地红线

“看着这片土地又能种庄稼了,我的心里总算踏实了。”王某望着曾经被破坏、如今已复垦的耕地,眼中满是欣慰。2015年起,王某承包土地后,在未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非法占用林地和耕地,用于取土、建设房屋和挖采河卵石,致使土地严重毁坏 。

面对王某的违法行为,耀州区法院没有一判了之。承办法官多次前往现场勘察,与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土地修复方案。在法官的监督和指导下,王某对破坏的耕地进行了修复平整,栽植了树木,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同样,张某流转土地后非法占用耕地堆放砂石料、从事洗沙等活动,造成基本农田严重破坏。在法院的督促下,他清理了砂石,复垦了土地,还种上了庄稼。

这些案件的成功审结和执行,不仅彰显了耀州区法院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的决心,更体现了“谁破坏、谁修复”的司法理念。通过让违法者承担修复责任,不仅恢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补植复绿,重铸山林生机

绿,是韩愈笔下的朦胧春色;绿,是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水乡;绿,是法院判决里的生态修复。

2022年12月,耀州区法院联合区林业局在耀州区柳林林场马梁管护站前河共建一处“耀州区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为有主动 “补植复绿”意愿的被告人提供一定的补植场地。同月,刘某因犯滥伐林木罪被耀州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承担修复生态环境责任。“我砍树的时候只想着卖钱,没考虑过对生态的影响。现在亲手种下这些树苗,才明白保护森林有多重要。”刘某在“耀州区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一边种树,一边对法官说道。

承办法官多次与林业技术人员沟通,并指导刘某按照规范进行补植。经过几天的努力,刘某在基地栽植柏树500余株,此前他还在被破坏的林地补栽了400余株树苗,取得了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

耀州区法院通过建立司法修复基地,是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有效宣传,也为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补植复绿”的方式,不仅修复了受损的山林,更修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全国生态日,回顾耀州区法院在生态环资案件中的审判历程,我们看到了司法力量在守护绿水青山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不仅惩治了违法犯罪,更教育了广大群众,增强了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今后,耀州区法院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司法守护生态,让耀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编辑:赵佳欣

责编:雪云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