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21 10:32:52 阅读量:
“感谢法院帮我讨回了血汗钱!”在未央区综治中心的未央法院诉讼服务分中心,从事家政工作的王某激动地写下感谢信,朴实的字迹里藏着对司法温度最朴素的称赞。
原来,王某此前遭遇劳务报酬纠纷,在西安未央法院干警的耐心调解下,终于要回了被拖欠的2076元劳务费,让她切身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基本案情
王某在西安北郊劳务市场与雇主谭某达成口头协议,为其在未央区某小区提供家政服务。在连续工作21天后,谭某以“服务不到位”为由解雇王某并拒绝支付相关劳务报酬。多次协商无果后,王某来到了未央区综治中心,向未央法院诉讼服务分中心寻求帮助。
耐心调解解“薪”愁
“我当时连起诉状都不会写,工作人员就手把手教我……”由于缺乏法律知识,王某并未准备完整的诉讼材料,秉持着“法理打底、情理润色”的工作要求,未央法院干警一方面通过要素式起诉状帮助王某梳理纠纷事实和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则通知常驻调解员即刻联系谭某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室内,调解员既讲法理又讲情理。他先是严肃地向谭某释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刚性规定,告知其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随后又通过类似案例,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您想,要是您的家人辛苦工作却拿不到工钱……”调解员推心置腹的话语,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
经过干警和调解员耐心释法明理和悉心调解,谭某最终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正当性,当场与王某达成调解协议并全额支付了2076元的劳务费。拿到辛苦钱的王某激动不已,这才有了书写感谢信的一幕。
把诉讼服务中心“搬”到综治中心,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司法服务的重构。通过纠纷受理的“多窗通办”,到调解过程中的“法律会诊”,再到履行阶段的“跟踪督办”,这样“接地气”的司法服务,让司法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市井烟火的守护之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社会的温度与力量。
作者| 张晨 李峰
编辑| 李娟
责编| 郑黎波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