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鄠邑法院 | 11年“薪”结,15日破局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21 10:34:44 阅读量:

持续11年的7起劳务纠纷,从立案到结案用时15天,庭审现场用时1.5小时,西安鄠邑法院大王法庭张丹萍法官通过精准分析系列案件症结,靶向施策,高效调解多个工人“薪”愁问题。

01 前情:持续11年的“薪”愁

2014年初,郑韬等7位工人在乡党仝霖承包的砖厂干活,共计干了半年,刚开始第一个月仝霖如期支付工资,但后续仝霖一直拖欠工资,7位工友多次催要无果。

2021年初,在7位工友的催促之下,仝霖向7位工友出具欠条一份,欠条载明欠各位工友的工资钱数。然而欠条出具后,仝霖依旧迟迟不付。无奈之下,7位工友联合向法院提起诉讼。

 

受理这一系列涉及民生的案件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认真审阅案件材料。为充分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解决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开庭前法官多次致电7位原告的代理律师及被告,详细了解案情背景,征询当事人双方的意见,了解案件症结,为庭审、调解工作做充足准备。

02 破冰:1.5小时精准解纷

原告:“什么时候我才能拿到钱?八千块钱我跑了11年都要不回来。”

原告:“11年前的工资,啥时候能付?一拖就是11年,仝霖根本不讲诚信。”

审判庭里,7位原告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动,嚷闹着要被告立即给钱。见此情形,法官针对原告情绪、被告履行能力等逐步解纷。

1 稳住7位原告情绪

法官把握住系列案件“人数多、标的小、耗不起”的特点,与7位原告逐个面谈,缓解原告情绪,打开心结。

法官:“爆发情绪并不能解决薪资纠纷,咱们先冷静下来......”

法官:“我能理解你们长期要不到钱的失望心情,现在已进入诉讼程序,法院一定会帮你们解决纠纷,还给大家一个公平正义。”

一番疏导劝解后,7位原告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接下来,法官从乡党乡情出发,向7位原告释法明理,讲解调解与判决的区别,希望通过合并调解让工人们的维权成本降到最低,让纠纷尽快解决。

2 分析被告实际履行能力

被告:“法官,我目前资金周转困难,别人欠我的钱也是迟迟不给,实在无力支付,即便进入执行程序,我现在也拿不出钱。”

法官:”7位原告也非常不容易,都是靠出苦力干活养家糊口的,况且这笔钱追着你要了11年,无论如何你都要想想办法把这笔钱付了。“

面对被告仝霖资金困难的现状,法官提出让其捋顺现有资产、梳理在外债权,从实际履行能力给出支付方案。

03 分期付款,找到纠纷“最优解”

经过“法律+情理”的双重劝导,被告提出分期付款的方案,希望给他更长的时间筹钱。

看到被告仝霖的的现实情况以及诚意后,7位原告表示愿意给乡党仝霖一个机会,最终双方达成2025年年底先履行一半的欠款,2026年3月底履行另一半欠款的方案。(文中当事人系化名)

结语

工人工资无小事,高效调解促“薪”安。

这7起持续11年的薪资系列纠纷,开庭当天用时1.5小时顺利调解,法官以“如我在诉”的共情之心,为乡党们解开“薪”结,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正义速度。

 


作者| 白秋月

编辑| 李娟

责编| 郑黎波

审核| 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